“冷鏈物流應走集約化路線”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冷鏈物流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認為,流通環節過多是小農經濟的必然產物,不同于美國的集約化物流業。去年,國家發改委發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把冷鏈物流的發展推上了政策層面,如今,國內的冷鏈物流到底發展到了何種地步?與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有何差距?
這些問題成了第三屆中美冷鏈物流會議上各方探討的焦點。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貿易處主辦的第三屆中美冷鏈物流會議在江蘇舉行。會上中美雙方的冷鏈代表以及冷鏈物流各環節的代表分析了中美冷鏈物流存在的差距,更試圖尋求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的突破。
據招商美冷國際業務總裁尼爾萊德介紹,美國的冷鏈物流最初也是以零售商為主,美國現在已經形成了全國有規模的生產設施運輸。這5個地區配送中心,每個配送中心不低于5萬平方米的庫容面積,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冷鏈物流中心,從這里輸出的產品99%已經是經過加工、處理的成品或半成品。中國的冷鏈物流存在企業物流介入、整體供給不足和良好的政策環境三大特點,但是集中度非常低,前十名冷鏈物流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到6%。